□ 张凤莉 姚阳 康汶艾 任孺涵
“家里有些干柴,刀砍不动了。来村上借电锯,随借随用,省心!”8月13日,乐至县童家镇李家寨村村民杜海均走进村委会的“共享工具屋”,在《共享工具屋管理登记簿》“电锯”一栏签下名字。
管理员陈彬在登记后并未立即递出工具,而是要求杜海均先接受安全培训。“安全第一!”安全培训员张先义是村里公认的“能工巧匠”,粗糙的大手稳稳地握住电锯,边示范边叮嘱:“先检查零件是否齐全、安装牢固,操作时务必保持安全距离……”这双布满老茧的手传递着可靠的经验,也兑现着“共享工具屋”启用培训会上对安全的承诺。
“以前要用抽水机、电锯,为不知去哪儿借犯愁。现在走几步路,登个记,难题就解决了!”杜海均的感慨道出了村民的心声。“共享工具屋”由驻村选调生张多与村“两委”共同制定管理细则,并用3560元选调生服务经费精心购置搭建而成,首批配备了电钻、电锯、管钳、园艺剪等24种常用工具。作为全体村民共有的资产,它通过明确的借用规则和配套的安全培训,免费供村民按需使用,帮助大家解决日常维修工具短缺难题,并成为促进邻里互助、共建和谐乡村的基层治理创新项目。
笔者随杜海均返家,电锯声引来了隔壁独居老人。“杜师,我家那几块柴太重了,我这老骨头实在弄不动……”老人蹒跚走来。杜海均二话不说,带着电锯上门帮忙。不一会儿,难题解决了。
看着这温馨一幕,驻村选调生张多眼中含笑:“我们搭建的不仅是一间存放工具的小屋,更是一座联结村民的‘连心桥’。工具流转间,传递的是信任;巧匠授艺时,温暖的是人心。”
这处小小的“共享工具屋”,承载着李家寨村治理创新的智慧。它精准回应了全村17个村民小组、1100余户群众的日常需求,将“睦邻互助、物尽其用”的理念融入乡村生活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