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9月12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补丁地”到“千亩田”
——雁江堪嘉垦造水田为“藏粮于地”探路
  堪嘉镇垦造水田。

  □ 全媒体记者 卢凌嘉 舒晶

  秋风卷起千重浪,沃野遍染“黄金甲”。五个月前,雁江区堪嘉镇的坡地上,插秧机轰鸣,为垦造水田披上“绿装”;五个月后,这片承载着“藏粮于地”梦想的土地,迎来了收获。

  从“无”到“有”,从“旱”到“水”,从“碎”到“整”,堪嘉镇的探索,正为丘区耕地潜能释放奏响丰收的序曲。

  荒坡“生金”

  垦造田迎来收获季

  “突突突……”初秋的清晨,站在堪嘉镇大桐庙村的高处眺望,曾经贫瘠破碎的旱坡地,如今已被连绵的金色稻浪覆盖。4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开足马力,吞吐着成熟的稻谷,饱满的谷粒如瀑般倾泻入仓。“轰隆隆”的机械声,此刻成了动听的丰收交响曲。

  “去年这时节,眼前还是七零八落的‘补丁地’。”村民康兆明抓起一把土说,“瞧这土色!从前旱季裂三寸缝,雨天冲半坡泥,谁敢想能种水稻?”

  “能种出稻子来,这就是头一功!”大桐庙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孟艳接过话茬,脸上洋溢着喜悦与踏实。“以前这坡上,常常撂荒。现在你看,田也平整了,水能引上来了,机械能上坡了,能种水稻了,这就是最大的变化!”

  “这一片大概亩产700斤,距离我们的目标还远着哩。毕竟是‘新田’,土要养,水要调,人也要摸索。”孟艳坦言,新改造的土地肥力还在培育期,部分田块因水源调配或土质适应问题,长势不尽相同。但这关键一步的“有”,已经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总比荒着强百倍!收多收少都是粮食,都是进步。”

  整合焕新

  碎地变良田的“基底之变”

  是什么激发出了这原本贫瘠低缓荒坡的潜能?答案在于一场“土地革命”。2023年5月,堪嘉镇依托濛溪河丰沛的水源,对大桐庙村、中心村和胡石桥村启动了垦造水田项目。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将原本零散、低效的旱坡地,集中改造成了1180亩适宜机械化操作、宽广平整的水田,并成立堪嘉镇股份经济合作联合总社,统一管理全镇垦造水田。

  “土地集中了,就好比攥成了一个拳头,力量就大了。”堪嘉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陈宗刚介绍,集体经营使得统一规划种植、统一技术应用、统一机械作业、统一销售成为可能,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对于村民而言,这种模式带来了多重保障。康兆明笑着说,“土地流转给集体有租金,在田里干活有工资,按时上下班,成了‘农业工人’。田不荒了,心里也踏实,种粮的劲头自然更足了!”这种“统管统营”的模式,有效调动了农民积极性,释放了规模化经营的潜力。

  步履不停

  丰收是起点 未来更可期

  看着满载稻谷的卡车驶离,孟艳没有停歇,她已经在盘算下一季:“收完稻,马上要清田、灌水。咱们这坡地上的‘水文章’和‘产业经’,才刚刚翻开精彩的一页。”

  “最硬的骨头已经啃下来了!”孟艳指着田间纵横的沟渠和管网说,“水源引上山、地块连成片、田面能平整,这三大难题的解决,打下了最关键的根基。”她透露,镇里和村上正在总结这一季种植的经验,计划重点在三个方面发力,养地力:加大有机肥投入,科学轮作,加速新田熟化;调水源:完善灌溉系统,提升用水效率和保障能力;谋产业:稻虾共作等模式仍在规划中,需待水源更稳定、技术更成熟后再稳妥推进。“宁可慢一点,也要稳一点,确保成功。”

  金黄的稻谷颗粒归仓,孕育着新的希望。

  雁江区堪嘉镇的垦造水田实践,生动诠释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丘陵地区的落地生根。它成功破解了耕地碎片化、机械化程度低、产出效益不高等难题,为盘活耕地资源、提升粮食产能、促进农民增收,蹚出了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新路径。

  “有了这块‘试验田’,我们对丘陵地区‘藏粮于地’更有底气和方向了。”孟艳看着归仓的稻谷,信心满满。这片沃野新篇展现的蓬勃生机与清晰路径,正为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贡献着坚实的丘陵力量。金秋的收获,是奋进的号角,丘陵耕地焕新的步履,永不停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苌弘广场
进入8月小区水压持续走低 居民盼解“用水难”
资阳为“新农人”搭建干事创业舞台
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农业农村代表小组视察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从“补丁地”到“千亩田”
成德眉资开启十项合作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等产业融合发展 确保全会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更好发挥专委会基础性作用 推动专委会工作再上新台阶
资阳日报要闻02从“补丁地”到“千亩田” 2025-09-12 2 2025年09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