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胡灿凤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对安岳县镇子镇102岁的抗战老兵吴绍卿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位精神抖擞的老者双手布满皱纹,听力虽稍有减退,却始终珍藏着一段跨越近百年的抗战记忆——作为中国远征军战士,远赴印缅战场,用青春热血,守护关乎民族存亡的抗战生命线。
青春许国:
十九岁从军赴印缅 誓死捍卫抗战动脉
1942年,19岁的吴绍卿目睹日军侵华带来的深重苦难,毅然加入中国远征军。
“当时日本侵略,哪个人民不哭?我们当兵,就是为了保家卫国。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回忆起参军的初衷,吴绍卿语气依旧坚定。
随后,吴绍卿随部队奔赴印缅战场,他们的核心任务是保卫滇缅公路——这条当时中国唯一与外界相连的陆路通道,是海外援华物资赖以输送的“抗战生命线”。一旦失守,抗战前线的弹药给养将难以为继。
期间,他被编入美国史迪威将军麾下驻印军司令部直属的高射机枪第一营,与战友们共同驻守指挥部、弹药库等重要点位,同时肩负着防空作战任务。
部队严苛的训练,让吴绍卿至今难忘。“我们只训练三个月就开赴前线,步枪、机枪、迫击炮、轻炮、重炮都得学。三个星期要练会步枪打靶,接着学机枪,样样都得精通,这样战友倒下了,我们才能立刻顶上。”
他清楚记得,刚上战场时,打了三颗炮弹,十几名战友的耳朵全都听不见了,只能靠手势交流,一两个钟头后才逐渐恢复。
烽火淬炼:
硝烟之中显铁骨 枪炮声里铸军魂
印缅战场危机四伏,但吴绍卿并未退缩。“天天都得守着岗位,兵无半日空闲。”吴绍卿坦言,刚上战场的头三天,听到轰鸣声会发怵,但很快就适应了战场节奏,“怕也要去,不怕也要去,死也要去,不死也要去!平时不打仗就抓紧时间训练,一有战事,所有人都得冲往前线打敌人。”
恶劣的环境更考验着战士们的意志。由于后勤补给艰难,新鲜食物成了奢望,“想吃到新鲜蔬菜根本不可能,吃的都是罐头,就连玉米也做成了罐头。”即便条件如此艰苦,吴绍卿和战友们始终坚守阵地,未曾有过丝毫退缩。
1943年的一个清晨,平静被刺耳的轰鸣声打破——日军8架战机突然袭来,直扑吴绍卿所在驻地附近的油田。
“敌机一来就投弹,炸完就想调头逃走。我们的飞机立刻在后方拦截,最后打下了7架敌机,还有1架飞机尾巴都被我们打烂了!”谈及这场酣畅淋漓的空战,老人眼中闪过光亮。其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日军空袭频率显著降低。
1944年,吴绍卿随新六军榴弹炮营投身缅北反攻作战,为前线部队提供火力支援。为压制敌军阵地、掩护战友冲锋,他所在的炮兵部队每天要发射300余发炮弹,炮火密集而持久。
“打仗没有客气可讲,对面都是敌人。我们的枪炮白天几乎不停歇,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长期在炮火轰鸣的环境中作战,吴绍卿的听力逐渐受损,但从未磨灭他保家卫国的决心。
初心永恒:
百岁老兵心系国 岁月难移报国情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传来时,吴绍卿和战友们彻夜未眠。“所有人都在拍手欢呼。我们用步枪、机枪对着山坡开枪庆祝,把火炮弹药也全部打了出去,一辈子都忘不了!”老人笑着回忆,脸上满是激动。
如今,这位听力受损的百岁老兵依旧精神矍铄,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作息习惯,走起路来稳健有力。几乎每天清晨,他会提着竹篮到田间劳作,感受泥土的气息;晌午回家后,忙着给院里的鸡群喂食,把小院打理得井井有条;午后,家中常传出他与乡邻们打牌的欢声笑语,日子过得充实而惬意。岁月在他脸上刻下深深的皱纹,却丝毫未减他骨子里那份军人的精气神。
“要是现在有战争需要我,我照样会去。当兵、打仗,都是为了保家卫国,只有国家好了,人民才能过得好!”吴绍卿的话语朴实无华,却字字铿锵。
从烽火连天的印缅战场,到国泰民安的和平岁月,吴绍卿见证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伟大征程。而他的故事,也将化作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传承那份永不褪色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