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黎晖
2024年,我市挂牌成立市中心医院,与省人民医院开展第二轮合作办医,新增2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2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2024年,安岳县持续完善国家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乐至县医共体进入实体化运行。
2024年,我市在全国433个地市医改评价中排96名,在全省排第3名。
2024年,全市人均寿命78.53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截至2024年底,我市为4.5万名在校初中女生接种HPV疫苗提供补助,为1万余名高风险人员开展肺癌(肺结节)早筛,“明眸皓齿正心”工程服务青少年学生2万名,免费产前诊断实现愿检尽检。
这一年,资阳市卫生健康工作将守护人民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推进健康资阳建设,促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资阳新篇章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上优市级下强基层
构建分级诊疗新格局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好医生。
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下发《关于做好县域巡回医疗和派驻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基本建立稳定的县域巡回医疗和派驻服务工作机制,乡级医疗卫生人员队伍进一步壮大,持续保持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农村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明显提升,实现“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
围绕这一目标,资阳市推进“两个紧密型”建设,提升全域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着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
在乐至县中医医院门口,一块“乐至县中医医院医共体总医院”的挂牌格外醒目。2023年12月底,乐至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总医院、乐至县中医医院医共体总医院成立,标志着乐至县医疗服务一体化正式实施。
据乐至县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县统筹考虑县级医院医疗服务供给能力、区位毗邻、业务联系、发展方向等方面,由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分别牵头,县精保院、妇计中心、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个乡镇(中心)卫生院划分至2个医共体总医院内,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
“乡镇卫生院如果没有患者,医共体改革就不算成功。”乐至县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说,“引导慢病、轻症患者到村、乡镇就诊,疑难重症患者到县级医院就诊。”总医院畅通上下医疗机构间的转诊绿色通道,建立起基层首诊、急慢分治、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有效降低了群众来回奔波就医的费用。
2023年以来,家庭医生唐权都会定期到乐至县劳动镇七门村村民杨玉芬家中为她进行身体检查,血压检查结果被实时输入到医生随身携带的平板电脑,并上传至健康数据平台。“医生到家里来看病,告诉我怎么注意和治疗,太感谢他们了!”杨玉芬说。
乐至县的医共体医疗服务一体化实践现已在全市展开。华西医院与市中心医院、省人民医院与资阳市人民医院、华西第二医院与资阳市雁江区妇幼保健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与乐至县中医医院已实现深化合作,加快建设“紧密型医联体”。雁江区组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安岳县以3家县级医疗机构牵头组建3个医疗健康集团,乐至县成立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总医院、县中医医院医共体总医院,全市15个县域医疗次中心全部建成,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98.1%的基层医疗机构达到“国标”基本标准及以上,乡村医生执业(助理)医师占比提高到45.6%。2024年1—9月,全市县域住院量占比95.41%、排名全省第1位,基层诊疗量占比65.47%、排名全省第2位。
多普惠少生病
开创全民健康新局面
数智结合促医养,让养老服务有温度更有质感。
在雁江区宝莲街道居住的刘大爷佩戴上了智能血糖仪,可以动态实时监测其血糖指数,数据直接传输到家庭医生的健康档案系统中,家庭医生据此调整治疗方案。
2023年3月,资阳市政府引进京东方健康科技,合作建设“互联网+健康”数智康养项目,采取“国企+”模式搭建智慧康养产业发展平台,提出系统、服务、家庭、终端全链条“一站式”服务模式,着力探索“智慧+”新型居家养老服务,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机构。截至目前,数智康养项目已配置血压血糖、生命监测等设备4.8万套,完成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个村(社区)入驻上线,对9000余名老人开展医养签约服务,精准调研建档形成需求清单3000余份。
“数智康养”品牌建设已纳入资阳市政府主导推进重要事项,城乡一体推进“数智康养”建设不仅是资阳构建全域养老服务体系的有效路径,也是资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探索实践。据了解,该项目将全面整合各类线下资源,依托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医疗卫生机构、各类居家养老服务经营主体等,建成“一个线上智慧平台”“一个线下服务网络”“一套标准运行机制”,实现从“人找服务”向“服务找人”的转变,为破解居家养老服务“重点”“难点”“堵点”探索实践经验。
此外,资阳在全市社区全面推行“23433”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公共卫生责任“两张清单”,运动、医疗、营养“三张处方”,专科医师、全科医师、公卫医师、健康管理师“四师协同”,红、黄、绿“三色管理”,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全面升级社区健康管理,该模式也受到省卫生健康委重视,并在全省推广。同时,资阳坚持关口前移、预防为主,推动健康管理升级,让更多的健康福祉惠及全民,努力让群众少得病、少生大病,全市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至14.05%。
扬长补短
积蓄加快发展新动能
发挥健康产业发展优势特长,补齐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短板弱项。
将卫生健康工作和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有机融合,互进互促,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和口腔产业同步、同频高质量发展。经过近几年发展,中国牙谷产品涵盖口腔设备4大类60余种、口腔材料5大类100余种,313个“牙谷造”产品投放市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口腔装备材料产业基地,实现规划建设面积、产业链完整度、隐形矫治器产量“三个全球第一”。
为加快卫生健康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好重点项目服务保障工作,市卫生健康委坚持筹划在前、行动在先的工作思路,采取相应措施,全面保障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已完成年度投资2.8亿元,雁江区人民医院综合业务用房项目竣工投用,市中心医院区域医疗中心、市人民医院急诊急救能力提升等14个重大项目加快推进。科学谋划“十五五”项目编制工作,编制储备项目70个。推进“五个一”“数智大脑”建设,建成互联网资阳分院,所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接入“5G+医疗健康”专网,全面提升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为就医患者提供了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按照市委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要求,不断强化人才引进与培养,大力实施“名医”战略,充分利用与省部级医院深度合作的契机,引进专家人才。累计柔性引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省人民医院等省部级医院专家、博士150名,聘用25名专家担任学科主任,本地硕士人才同比增长15.1%,博士人才同比增长117%,成功申报省级科研项目11项,2个项目入选首届“资阳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同时,资阳持续关注医师身心健康,维护医师合法权益,保障医师执业安全,不断强化继续教育培养,着力提升医师工作环境和后勤保障条件,医师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医师队伍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
一个地方的“健康底色”意味着当地人民的“幸福成色”。2024年,资阳市卫生健康事业向人民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未来,资阳市卫生健康事业将继续秉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从加快构建健康优享服务体系、攻坚突破深化医改重点任务和着力强化加快发展保障支撑等方面持续用力,落实落细各项卫生健康重点任务,全方位全周期服务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努力绘就“健康中国”美好蓝图中的资阳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