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观暖阳”报道组
养老保险查询、待遇资格认证、医保身份认定、缴费核定……这些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几分钟就可以办好的事,今年6月以前雁江区东峰镇新观村村民却并不容易办到,每次都要揣上证件,一大早就赶往镇上办理,时间大都用在了路上。令人高兴的是,从6月开始,随着便民服务下沉到村,这样的奔波成为过去,村民们足不出村就可以办理业务。
8月的一天上午八点半,朝阳透过枝叶洒下斑驳光影,新观村党群服务中心已经热闹起来。会议室里,村民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手里拿着证件,有说有笑。
“请1号、2号、3号办理业务!”听到工作人员的通知声,等候的村民立刻起身向代办点走去。
“帮我查一下我的农保的钱到没有?”村民陈清道把身份证递过去,脸上带着些许期待。工作人员接过证件,并熟练地进入系统,手指在键盘上轻快地敲击,屏幕上立刻跳出到账记录。“您看,这个月的金额已经到账了。”他一边说着,一边麻利地核对资料。
另一边,家住不远处的谢彬干完农活,拿上证件准备前往代办点。“现在群众办事确实很便利了,原来要到镇政府去办,现在村上就能处理。”谈起以前办事的情景,谢彬感慨不已。
东峰镇全域分为东峰、大明、大腰三个片区,其中东峰片区群众可就近到镇便民服务中心办理业务,而大明、大腰两个片区的部分村则十分不便,尤其大腰片区的新观村离东峰场镇最远,有15公里路程,且山路蜿蜒难行。村民们办理业务来回要花半天时间,天气炎热的时候,到镇上衣服都要湿透,农忙时节还耽误农活。而且,新观村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占比高达70%;杨家村60岁以上老人占常住人口的50%,老年群体居多的现状让“跑路办事”的难题更为突出。
如今,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来到村上代办,大家不用来回奔波,心里别提有多舒坦。
这样的便利,源于东峰镇党委政府对村民办事难题的精准回应。
据了解,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东峰镇运用坝坝会、走村入户等方式收集群众意见,新观村、杨家村村民办事路程远、交通不便的实际困难显现出来。为切实解决村民痛点难点问题,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在这两个偏远村分别开设大腰代办点(新观村)和大明代办点(杨家村),提供就近办、帮代办、上门办服务。“这两个代办点不仅能方便两个村的村民,还能辐射周边村落。”东峰镇副镇长李闯说,此举真正实现了设一个点、惠一片区的效果,节省了他们的办事时间和精力。
李闯介绍,其实村里的服务设备从2022年便已投入使用,但当时登录的是村级账号,系统授权权限较少,很多业务无法在村上直接办理。如今,镇便民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下沉服务,带来了镇级账号,权限覆盖范围更广,以往需要到镇上办理的社保补缴、待遇资格认证等业务,现在在村代办点就能直接完成。
代办点的设立,让村民们切实感受到了便利。刚查完养老保险到账情况的谢云清一脸轻松,“现在村上设立了便民服务中心代办点,我们逛耍就逛起来了,办完事儿还能慢悠悠逛回家,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方便!”
“现在农保、新农合都可以在村上解决了,肯定方便了噻!”今年入夏的时候,村干部在村民微信群和田间地头宣传村上设立便民服务代办点时,马文清还半信半疑,直到看到村党群服务中心挂起了“便民服务代办点”的牌子,才放下心来。“干部多跑路,我们就少跑路了!这个代办点设得好,群众都满意,必须给村干部点个赞!”
如今,东峰镇已建立服务机制:每周二、周四,镇便民服务中心选派两名业务骨干分别在新观村、杨家村为村民办理各项业务。
“派去的工作人员都经过了前期培训,对各项业务流程轻车熟路,同时还培训村干部和后备力量,确保服务质量效率。”李闯介绍,代办点涵盖多项服务内容,除村民最关心的养老保险和医保查询、暂停、新参保登记、特殊身份认定及缴费核定等业务外,还可进行政策咨询、信息反馈等服务。对于现场无法直接办理的业务,工作人员会收集村民材料带回镇上代办,下周再来时交还给村民。“像养老保险补缴,村民在这儿提交申请,我们在系统登记后,他们只需去银行缴费,不用再跑镇上。”这种“收办分离、全程代办”的模式,让村民办事更省心。
东峰镇设立便民代办点,不仅仅是服务地点的简单下移,更是基层治理理念的转变。它以村民需求为导向,用干部的“多跑路”换来了群众的“少跑腿”,用精细化服务破解了偏远地区群众的办事难题。这小小的代办点,如同连接党群的纽带,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政策的温度与民生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