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李玥昕
手术台上,她严谨认真,以精湛的医术拂去病人的痛楚;科研追求上,她求知若渴,勇攀医学高峰;学科建设中,她倾囊相授,培养出一流的医疗队伍,有力推动资阳妇幼健康事业发展……她就是2020年7月华西二院派驻资阳市暨雁江区妇幼保健院的妇科专家闵玲。
推广前沿技术
深化学科建设
“刚来时,医院妇产科是以产科为主,妇科在专业病种和技术上都亟待突破。”闵玲谈到来资阳工作的初心,“我想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培养一支能独立完成妇科各类型手术的本地队伍,让资阳人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华西二院的医疗水平。”
闵玲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她曾接诊过的一名患者杨女士。杨女士体检时,b超显示她长了近15厘米大小的子宫肌瘤,可辗转多家医院,医生都告诉她“肌瘤太大,要开腹手术才能取出来”,留下疤痕不可避免。得知资阳市暨雁江区妇幼保健院能通过单孔腹腔镜手术切除肌瘤,杨女士立刻从外地赶来求医。闵玲亲自主刀为她做了手术,术后伤口隐藏在肚脐内,几乎看不出来。
在闵玲的带领下,妇幼保健院成功完成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子宫肉瘤、卵巢癌四大妇科肿瘤的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及经阴道的单孔腹腔镜复孕手术治疗,开创了资阳市单孔腹腔镜手术技术的先河,建起了能自主完成妇科良性疾病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医疗团队。
此外,成功创建三级乙等妇幼保健院,创立资阳市首家产前诊断机构,投用首家LDRP家庭化产房,打造中国西部生育健康服务中心……资阳市暨雁江区妇幼保健院近年来的变化和进步,闵玲都是见证者、亲历者和推动者。
强化队伍建设
提升科研水平
“2020年刚来时,医院技术力量薄弱、基础差,开展科研工作比较困难。”因此,闵玲依托华西二院资源,牵头制定医院管理人才培养“摇篮计划”,负责新进员工的第一堂培训课程;为打造临床医疗、科研和管理的后备人才队伍,协同华西二院人力资源部建立了长期管理人才合作培养计划。
同时,她鼓励大家多“走出去”开展业务交流,截至目前,已选派52人到华西二院、柳州市妇幼保健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医院学习。
三年来,举办继续教育培训班18场;获发明专利授权1项、软件著作权1项;立项资阳市应用基础研究项目4项、资阳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1项;新增1个市级重点专科……医院科研能力从质到量都有了改变。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闵玲带领团队完成的单孔腹腔镜手术作为十五个手术视频主题之一,在2022年欧洲肿瘤学会全球年会上进行了展示,她本人也作为嘉宾特邀发言。“不久前,我收到了第52届全球妇科微创手术大会的邀请函,这是目前业内最高的学术技术平台,我将带着最新的科研成果与全球各国的专家作交流,很期待。”闵玲说。
积极履职尽责
服务地方卫生事业发展
“作为派驻资阳的医务人员,如何在立足岗位的基础上,更好地推动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2022年,闵玲当选资阳市政协委员,这给她展现更大作为提供了平台。
经过大量走访调研,在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上,闵玲提出“打造‘区域妇幼保健专科联盟’”的提案。提案很快得到回复,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资阳市暨雁江区妇幼专科联盟”成立了,通过闵玲及其他专家定期坐诊、会诊、教学等形式,带动基层医疗机构发展。
“我市出生缺陷发生率达万分之95.6,出生缺陷问题不容忽视。”在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上,闵玲作了“建议将产前诊断纳入民生实事”的相关发言,希望妇幼健康得到进一步关注。这一提案同样引起了重视。
履职期间,闵玲共提出3件提案,其中2件被回复,1件受到市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我将坚持参政为民,积极建言献策,为推动资阳妇幼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闵玲说。
被忽略的身份
不太“顾家”的母亲
“妇科专家” “学术技术带头人” “最美科技工作者” ……闵玲身上有许多鲜明的标签。“光环”之下,人们往往会忽略她的另一个身份——母亲。
“来资阳的时候,儿子刚满3岁,每次来资阳上班,他都抱着我不让走。”闵玲告诉记者,“我只能这样告诉他,妈妈是医生,要去治病救人,资阳也有病人等着妈妈去帮助他们。”
闵玲和丈夫工作都很忙,平日是她的母亲帮忙带孩子,家里多数时间只有“一老一小”。
“去年儿子生病,我因为疫情很多天都没回去,老年人不知如何处理。作为医生,家人生病时会对自己更加依赖,但这时只能靠电话告诉家人该怎么做,有一种无力感。”闵玲谈到这里十分内疚,这些年最亏欠的就是儿子和母亲。
“在其位谋其职,群众有需求,我就要尽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好。”闵玲说,“我会尽量挤时间去弥补在家庭中的失位,给孩子一个温暖快乐的童年。”
“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从医18年的闵玲誓言不变、初心未改。虽然“有时是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从来都是一名医生心中最朴素的信条,但她更期待患者能够“更多治愈,更小创伤,更好生活”,并将为此全身心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