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苌弘广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2月14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岳有座工部楼

  □ 汪 毅

  杜甫(712—770年),别名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杜草堂等,字子美,有“诗圣”等盛誉。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踪迹南北,长逝于舟。为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后世建工部祠(草堂)约20处分布于全国,其中四川有成都、三台、阆中,以成都(工部祠)杜甫草堂最负盛名。这些纪念性建筑均为祠即形制为单层建筑体,远不及“重檐架屋”的楼具有气势,更缺失工部楼与太白楼相提并论的文化意义。

  然而,安岳史上却有工部楼(惜今不存),且鲜为人知。此楼为“重檐架屋”复层建筑体,表达了不同的理念和文化理想。因年久失修,楼毁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故具体层高和建筑面积不得而知。虽然如此,但从清乾隆《安岳县志》卷二之《古迹》中的实景绘图看,其规模庞大、气势雄伟。

  安岳工部楼历史悠久,坐落于城南,紧傍岳阳溪。溪上架有石拱桥,溪岸摇曳垂柳,环境不乏诗意。安岳工部楼在中唐之前名为南楼,后更名“工部楼”,系安岳古代名楼和文脉地标,即“八景”之一。贾岛(字浪仙)初抵安岳时便登此楼,并写下《夏夜登南楼》诗。

  工部楼的诸多信息,安岳清代县志多有传递(宋、明《安岳县志》均散佚),如康熙《安岳县志》之《景概》和《流寓》,乾隆《安岳县志》之《工部楼》和《古迹》,道光《安岳县志》之《流寓》《古迹》等。其中,清康熙《安岳县志》之《景概》中有“工部楼,在城南近东。世传唐杜甫读书其上,故宋人有‘南楼弦诵’之句”的记载,《流寓》中有“杜甫,以工部谪官于蜀,居梓州历下邑,讲学于普之南楼。一时寄寓,千载留声”的记载;清道光《安岳县志》之《流寓》中有“杜甫,字子美,襄阳人,以工部谪官于蜀,居梓州。历下邑,讲学于普之南楼”的记载,清道光《安岳县志》之《古迹》中有“工部楼,即南楼,世传唐杜甫尝教授其上,故宋人有‘南楼弦诵’之句”的记载。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清乾隆《安岳县志》之《古迹》,对工部楼的介绍至为具体,不仅有专门概述,而且有戴敬辰《贾墓杜楼序铭》和明代邑人黄承曾、康绍祖的诗以及清代曾任郡牧兼《潼川府志》总纂张松孙的诗。此概述,直言安岳工部楼独一无二,与其他地方的杜甫纪念遗迹“草堂”截然不同,即结构为重檐架屋,可以凭眺。其原文表达为:“工部之在蜀,遗址多矣。于夔、于梓、于锦城,皆曰草堂,而于安岳独曰楼,故宋人有‘南楼弦诵’之句。综其名而计之,夫岂他地则宜堂,而此地偏宜楼与。窃意当时有地爽垲,适宜重檐架屋以资凭眺,因遂棲止其所而教授焉,特是工部所居之楼,迄于今不知凡几易,则虽有南楼,于工部何与?然而今之岿然在望者,人固曰工部楼也,恍欲睹其风采焉,恍欲睹其讴吟焉。当夫宿雨初晴,落霞返照,迎东海之旭辉,挹西山之爽气。登是楼者,得毋徘徊胜地,索佳句而乞其灵乎”。而《贾墓杜楼序铭》则有“浪仙之骨藏于此。噫!少陵之迹留于彼。噫!二公魂魄长不死。噫”的记载。

  如果说黄承曾吟诵《工部楼》的诗句“光焰文章千古照,闲将书史课南雍”,演绎了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诗意;那么康绍祖《工部楼》中的“百尺危楼神自护,故将遗韵馥南关”诗句,则描述了工部楼的沧桑。也许是清康熙后期或乾隆初年工部楼得以修缮,作为州官并兼《潼川府志》总纂的张松孙,他眼中的工部楼则是“普州城南有高楼,高楼下临见普州”“飞檐吞落日,疏窗俯清流”景象,即描述了工部楼气势不逊济宁、马鞍山、歙县、常州、江油、内江等地太白楼的雄伟壮观。至于工部楼的历史,张松孙则有“递代相传名不改,榱桷未坏以时修”诗句。

  除文字介绍,在乾隆《安岳县志》之《古迹》中,还有工部楼插图,彼此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传递了“况浪仙之墓,工部之楼,尤千古不泯者乎!古迹也,即谓之景亦可”和“今予修郡邑志古迹图景,必考访真确”的信息。

  随着时间推移,安岳工部楼虽然已不复存在,但对其讨论仍具有意义。一是传递了安岳曾为“风雅之里”的信息;二是见证了历史上太白楼与工部楼的同在,可以让后世感慨李杜的相遇是中国诗坛上的高峰会,并由此想象那一幕美妙的日月同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帅乡乐至
   第04版:苌弘广场
安岳有座工部楼
我与DeepSeek初“相识”
荒滩变身鸟的天堂
画春(外一首)
我家也办“哪吒沙龙”
资阳日报苌弘广场04安岳有座工部楼 2025-02-14 2 2025年02月14日 星期五